3月29日晚,今日头条被《经济半小时》曝光,涉嫌违规发布虚假广告。第二天,今日头条自己成了新闻主角,自己当了一回“头条”。今日头条的反应也很迅速,面对责难,表现的很有套路。当天凌晨就发布了救火声明,一边下线广告,一边处罚始作俑者。
![从互联网信息的搬运工到野蛮生长 这家互联网新贵频频踩雷,它到底做错了什么? 从互联网信息的搬运工到野蛮生长 这家互联网新贵频频踩雷,它到底做错了什么?]()
众所周知,今日头条的发展历程一路红牌高挂、纷争不断。在经历原创内容侵权风波、低俗标题党被勒令整改事件之后,今日头条再因发布虚假广告而遭到央视曝光。频踩红线的今日头条一路肆意侵权,一路急速发展,在资本力量的支持下成长为内容分发巨头。面对如此畸形的互联网生态环境,问题究竟出在哪儿?如何构建风朗气清的网络信息空间?
监管缺位下的今日头条
3月29日晚,央视财经《经济半小时》栏目一举曝光今日头条的虚假医疗广告问题,指出今日头条为了逃避监管专攻二三线城市,在广西南宁的广告投放中还存在明显违规的「二跳」行为。紧接着人民网撰文评论,对今日头条售卖虚假医疗广告的行径这样定调:「今日头条是无视法律法规的今日头条,是大肆坑害民众的今日头条,也是不拿监管当回事的今日头条」。
![从互联网信息的搬运工到野蛮生长 这家互联网新贵频频踩雷,它到底做错了什么? 从互联网信息的搬运工到野蛮生长 这家互联网新贵频频踩雷,它到底做错了什么?]()
一直以来,今日头条以自身为广告公司而非内容公司来规避监管,但无论是显性、跳转亦或是异化广告,今日头条都未曾严格遵循《广告法》的相关规定,始终延续着当前互联网环境下恶劣的扭曲基因和欺诈基因。如此历经数年、规模巨大的违法操作行为,市场监督部门为何视而不见、任其壮大呢?
自从社交化新媒体兴起之后,我国互联网的管理和治理工作纷纷加大了力度,加速立法完善、加重监管执行。这样的大背景环境下,今日头条竟然可以异军突起,借助资本力量形成信息分发领域的垄断地位,扰乱社会信息秩序、误导民众信息判断。互联网空间监管形同虚设,监督无从谈起,其中的原因,除了资本的显性力量,还有权力的隐性支持,这些都是今日头条野蛮生长的土壤。
倘若互联网监督缺位问题不能及时解决,信息管理不能回归到正常的路径,那么像这类反常现象就会持续发生,网络群体的信任会被加速消解,构建中国网络命运共同体的愿望就无从实现了。
版权纠纷中的全民公敌
虽然央视曝光今日头条虚假广告一事引起众声喧哗,但是相对中国网络信息行业的乱象,此次恶劣事件是网络生态特征与治理现状的真实写照,也是今日头条众多问题的冰山一角。
![从互联网信息的搬运工到野蛮生长 这家互联网新贵频频踩雷,它到底做错了什么? 从互联网信息的搬运工到野蛮生长 这家互联网新贵频频踩雷,它到底做错了什么?]()
在知识付费“内容为王”的时代,原创优质内容的价值水涨船高,版权资源的稀缺导致今日头条的版权纠纷愈发频繁,成为互联网生态圈中的全民公敌。
围绕版权,今日头条已与南方日报、凤凰新闻、新浪、腾讯、搜狐等传统媒体、互联网公司展开数次口水战与法律纠纷。今日头条被指未经允许,直接向用户提供其他媒体享有著作权的内容,吸引用户进行点击从而获取巨大经济利益,违背了互联网行业正当竞争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规则。
为何今日头条总是深陷版权纠纷泥潭呢?
首先,今日头条是一个没有新闻资质和视频资质的平台,版权作品存量少、质量低。其次,“以内容生产者、阅读者、广告商为主轴的内容生态平链条”这一运营模式,使得部分作者在收益机制的激励下,采用抄袭、伪原创的方式来进行内容创作。最后,今日头条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足、监管力度不够,没有尽到信息发布平台的管理职责。
跑偏了的今日头条,却跑不了的商业本质
企业的本职就是赚钱,何况一个需要钱的公司,这在商业上没有任何问题。而不同的是,今日头条的模式为其获取营收提供了更加精准和便利的条件,这或许就是互联网的魔力。不幸的是,今日头条有些跑偏了。
类似头条现在这种主要依靠广告变现的公司,需要具备两个条件:内容足够丰富,才能吸引更多的流量;同时用户标签足够清晰,方能精准。这就是今日头条为何重金扶持内容生产和做社交的内在逻辑,前者可以获取数量最大化的用户,后者通过高频度多维度的社交,为用户更加精准地画像。
备受推崇的“智能推荐”成为今日头条掌握流量分发大权的“核武器”,而庞大精准的大数据对用户进行了精准分层,在这套体系中加入广告,实现收入就轻而易举了。
央视的报道中,其实已经说明了这一情况。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,确实难见医疗广告的影子。而重灾区在三四线城市,也就是今日头条的流量根据地。谁能说,这不是智能推荐和大数据的功劳?
如果谁掌握了直达如此庞大用户的权利,并且还能够如此精准,谁就将自己放在一个中心化的位置上,那么一举一动都会引发关注。因为一旦出错,后果很严重。
结合我们的分析来看,再从央视的报道和今日头条的回应来看,如果说业绩压力是心理动机,智能分发和大数据是技术能力,那么管理的漏洞就是最后那根稻草。
不单是侵权行为,更重要的是改善网络生态
目前,我国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。一方面,全社会的版权法律意识不高、监管力度不够,侵权行为还有其生存的土壤;另一方面,存在着部分像今日头条这样的网络企业,长期无偿使用他人的内容资源,在被追究责任方面存在侥幸心理,同时部分权利人也缺乏自我维权意识。
保护内容版权、改善网络生态的路途任重而道远,需要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。
监管部门在信息管理与治理领域上,必须要认识到违法必究、执法必严的重要性,在建立合理的互联网版权使用机制的同时,对侵害公众网络信息与版权内容的行为进行及时预防和严厉打击。
互联网企业必须遵守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,加强对版权的采购力度、提高自身原创内容实力,同时对于技术层面和运营层面的侵权行为要提高监控和打击能力。
内容创作者一要洁身自好、遵守规则,拒绝投机取巧意识,真正运用自己的才能进行内容输出和信息传播;二要提高版权保护意识,正确勘别侵权行为,并积极向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及相关监管部门求助。
我们也应该意识到,互联网内容领域,已经掀起一轮强监管风暴。这也是前些年任由市场发展带来某些负面影响时,相关部门的自然反应。细软M认为,如果不进行整改,从知识产权等多种监管层面的因素来看,或许会让追求快速增长、盈利模式相对单一的今日头条,陷入一个风雨飘摇的境地。
![从互联网信息的搬运工到野蛮生长 这家互联网新贵频频踩雷,它到底做错了什么? 从互联网信息的搬运工到野蛮生长 这家互联网新贵频频踩雷,它到底做错了什么?]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