绝症患者苦苦求生、特效药品价格高昂,最近爆红的《我不是药神》让这个触目惊心的对比画面再度进入大众视野,掀起了讨伐药企、归罪专利的舆论狂潮。
但是,生命权和专利权之间,我们必须要选边站吗?
![现实比电影更纠结?《我不是药神》荧幕外的专利权困境! 现实比电影更纠结?《我不是药神》荧幕外的专利权困境!]()
电影: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?
这个周末,细软妹的朋友圈被《我不是药神》刷屏了。
它被誉为“神级”电影,票房四天破10亿,猫眼、淘票票、豆瓣评分全线破9!更有人感慨,这种尺度的片子居然能过审也算是奇迹!
能够有此成绩,需得归功于电影大胆地走了一条“现实主义路线”——直击中国社会“看病贵看病难”的全民痛点问题。
《我不是药神》的故事围绕白血病患者、药企和政府展开,徐峥饰演的主人公程勇游走在这三方群体中间,从一个受金钱驱使而走私药品的普通人,变成了奔波于患者生死困局之间的“救世主”。
片中治疗慢粒白血病的天价药“格列卫”,在国内卖2万多一瓶,年治疗费用超过30万,而几乎同样疗效的仿制药在印度只需500元。电影的名字叫“我不是药神”,但对于那些患者而言,程勇就是从贫困线上,把他们的命拉回来的药神。
![现实比电影更纠结?《我不是药神》荧幕外的专利权困境! 现实比电影更纠结?《我不是药神》荧幕外的专利权困境!]()
“谁家没个病人,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?”
影片中,说这话的是一位患慢粒白血病的老人,听这话的不仅是查办假药的警察,还有千千万万在荧幕前观看《我不是药神》的观众。
![现实比电影更纠结?《我不是药神》荧幕外的专利权困境! 现实比电影更纠结?《我不是药神》荧幕外的专利权困境!]()
明明存在有效的治疗方法,但就是因为缺钱,还活生生的病人只能在天价药面前等死。这种情景挑战了公众的心理预期,也难怪在观影之后,我们看到大家纷纷发出了上述愤怒的声音。
但是,吃不上救命药的这个锅,应该让专利权背吗?
现实:真正的悲剧在两难之间
全球制药技术一直都在进步,创新药的出现让许多“绝症”不再那么可怕。但是,在高昂的治疗费用面前,患者需要对自己的生命价值作出一个艰难的抉择:中止治疗——病死,抑或是,继续治疗——倾家荡产后穷死。
这边是病人的生死困局,那边是药企的水深火热。
大家对于新药的研发过程可能没有概念,这句话可以简单表明药企的高昂成本:
“靶向药之所以昂贵到要卖几万元,那是因为你能买到的已经是第二颗药了,第一颗药的价格是数十亿美金。”
![现实比电影更纠结?《我不是药神》荧幕外的专利权困境! 现实比电影更纠结?《我不是药神》荧幕外的专利权困境!]()
国际巨头制药公司在1997年~2011年的研发成本
例如,《我不是药神》中“格列宁”的原型“格列卫”,这款药物从发现靶点到2001年获批上市,瑞士诺华整整耗费了50年的时间,投资超过50亿美元。
如果没有专利保护,仿制药轻而易举就能拿走本该属于原研药的利润,药企没有足够的支撑,又何来新药研发问世?
药企不是救世主,这种将生命与专利放在对立面上的认知,本身就是一种悖论。
未来:创新是我们永恒的主题
“今后都会越来越好吧,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。”主人公程勇在影片最后这样期望着。
![现实比电影更纠结?《我不是药神》荧幕外的专利权困境! 现实比电影更纠结?《我不是药神》荧幕外的专利权困境!]()
实际上,随着我国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,癌症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现在已经逐步减小。例如经过“格列卫”事件,正版药已经列入了医保,药品价格有所下调,慢性白血病的存活率从2003年的30%上升到了80%。
在国家政策方面,5月1日进口抗癌药“零关税”政策实施不久,6月20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,又确定了加快已在境外上市新药审批、落实抗癌药降价措施、强化短缺药供应保障。
在创新药研发方面,我们必须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,而核心竞争力来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。
利用大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,可以加速我国创新药的研发进程。目前,人工智能已应用于新药发现阶段对于靶点发现、药物筛选、药物优化等方向中,并在加快药物研发周期及降低成本上显现出作用。
细软妹想说,专利不是罪恶的根源,它是创新者应有的权利。我们不应该将看完电影后的彷徨与悲伤发泄在专利制度上,而是要更加坚定地相信——战胜疾病的,是科学,是伟大的创造力!
【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版权属于原作者,仅以配图表达,无他意。若有不妥之处,请留言告知,感谢!】